品牌苏信
服务设计安装维护
材质紫铜管与不锈钢管
产地江苏
厚度1.2-3.0
报价方式依据实地现场核算
维护时间长期维护
使用场所医院护理院养老院透析室
1,主机采用环保外壳,轻巧美观实用。
2,主机病历卡与床位指示灯合二为一,简单明了,指示明确。
3,主机LCD液晶显示屏菜单操作。
4,分机弹性编码:可任意修改或设定分机号码。
5,分机无中断呼叫:不管是在待机还是振铃状态下,只要有分机呼叫均能呼入并显示。
6,主机多功能显示:主机显示窗口可显示呼叫的分机号、顺序。
7,主机二级护理级别任意设定:可根据病员病情为分机设置二种不同护理级别。
8,主机、分机任意复位清除,主机、分机通话后自动复位,不需任何操作。
9,数码走廊显示屏:分机呼叫时走廊显示屏循环播放提示,无呼叫时可显示当前时间。
10,主机未处理提示:分机呼叫时如护士未能处理呼叫,系统自动定时报警提示,直至处理完毕为止,有效的避免了事故的发生。
中心供氧系统供氧站内的供氧方式可选用制氧机、液氧储罐及汇流排供氧三种方式之一或其中两种方式组合。氧气汇流排系统设置了氧气欠压声光报警装置,供氧能够实现自动切换或手动切换。氧气稳压箱内采用双路设计,保证了各病区供氧的连续性。每个病区的护士站内设置的一台病区监测计量仪,能够自动检测各个病房供氧压力及用氧量,为成本核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输氧管路全部采用经过脱脂处理的无氧紫铜管或不锈钢管,且所有连接附件均采用氧气用品。 中心供氧是现代大部分采用的供氧方式,中心供氧系统的氧气源一般采用液氧、制氧机、汇流排三种方式,从经济角度来算,汇流排是比较经济的,故大部分中小型均采用汇流排作为中心供氧系统的氧气源,中心供氧系统的传输介质大部分采用脱脂紫铜管或者不锈钢管,铜管价格偏高,但施工方便,不锈钢管价格低,施工工期长。 氧气管道铺设进病房后和氧气终端连接,打开氧气开关,插上氧气湿化瓶,病人就可以随时吸氧了。
从事集中供氧、中心供氧、中心供氧系统、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、病床呼叫系统、负压吸引系统等工程的设计、安装与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集中供氧设备的工程服务商。公司主营“集中供氧”。我们技术力量雄厚,拥有自己的产品科研团队,拥有集中供氧生产工厂,具有设计、制造、安装各类大、中、小型的集中供氧、中心供氧、中心吸引、手术室净、用集中制氧机等系统工程的能力。可根据的实际需求提供配套方案,设计定做、安装各种类型的集中供氧、输液天轨、传呼对讲、防撞扶手、隔帘、制氧机等工程。
中心供氧主要用于等机构来满足病患者之间的氧气需求。
富氧工程系统主要用于宾馆、酒店、会议室、高山哨所、别墅、公寓、干休所、写字楼、博物馆等多人吸氧场所,以达到人们对氧气的需求。
中心供氧氧源采用PSA变压吸附制氧机,由输氧管路分配至各个房间内。供氧方式分为2套,即弥散供氧和分布供氧。
弥散供氧方式:
制氧机产出纯度大于90%的氧气后,经新风系统配比成科学含氧量的富氧气体,富氧气体充斥整个弥散供氧管路,通往各房间。经过公司设计团队和气体学论证,打开房间开关后经过短时间,房间氧气含量可达25%以上,达到理想效果,给予舒适富氧环境。
分布供氧方式:
纯度为90%以上的氧气充满分布供氧管路中,在每间房间的床头设有富氧呼吸接口,当觉得不适时可以直接在接口处接入吸氧面罩或吸氧管,直接呼吸富氧气体。吸氧同时可以看电视、学习、休息甚至睡觉。当不需要吸氧时直接拔掉吸氧器自动停止供氧。该系统可根据同时吸氧人数来设计。
供氧站内的供氧方式可选用制氧机、液氧储罐及汇流排供氧三种方式之一或其中两种方式组合。
· 氧气汇流排系统设置了氧气欠压声光报警装置,且可实现供氧的自动或手动切换。
· 氧气压稳压箱内采用双路设计,保证了各病区供氧的连续性。
· 每个病区的护士站内设置一台病区监测计量仪,自动监测各病区供氧压力及用氧量,为成本核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
· 输氧管路全部采用经过脱脂处理的无氧紫铜管或不锈铜管,且所有连接附件均采用氧气品。
工作原理
· 集中供氧系统主要用于病房、急救室、观察室和手术室等处的氧气供给。
日常使用
当出现报警信号时就先观察自动切换装置面板上的指示灯。
若是旁边的指示灯闪亮,说明这一侧气瓶中的气已经用完(除非发生情况,一般不会出现超压报警信号)。这时就进行以下
操作:
A、关闭已用完的所有气瓶阀门以及与之相应的金属软管另一端的阀门;
B、换上充满气的气瓶,换瓶时应注意各部清洁无杂物;是氧气要禁油;
C、把刚才关闭的阀门全部打开,打开时速度要非常缓慢。以免流速摩擦过快产生静电起火事故;
若是中间的指示灯闪亮,这是出口压力偏低或偏高的反应。一般当用气量时,输出压力略有下降,反之略有上升,这是正常的。如果这个变化过大,说明用气量变化太大。若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少且时间不长,可以采用临时人工调整输出压力的办法解决;否则就应该换用输入流量更大的集中供气装置,或者适当减小。
其他安全措施
1、提高施工、检修及操作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。
2、提高管理人员的警惕性。
3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。
4、不断完善送氧方案。
http://www.suxkj.com